2023-03-06 16:19:08|网友 |来源:劲爆软件网
歌词开始聆听音乐6cd目录 《聆听音乐》配套唱片 CD1 轨道 01 作曲 Anonymous 匿名 All the Ends of the Earth 《大地的所有尽头 (将看到 我们救世的上帝)》02:27 注: 格里高里圣咏 中世纪修道院僧侣日常诵经演唱的 轨道 02 作曲 Hildegard 【德国】中世纪女作曲家 宾根的希尔德加德(1098-1179) 曲目 O Greenest Branch 03:33 《献给圣母的歌》(O Virdissima Virga)(原文为:哦,最苍翠的枝叶) 英文的翻译让我比较伤脑筋啊。。。这时候的作品基本上都还是拉丁文吧,因为宗教改革还没开始,德国宗教改革后,路德派宗教音乐歌词开始用德语了。 这个作者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好奇之下一看,果然是修女,也许是这些年女性音乐学发展蓬勃之下,教材里面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女性作品了吧。 轨道 03 作曲 Leoninus 【法国】莱奥南 or 莱奥宁(1163-1190) 曲目 All the Ends of the Earth 02:28 中世纪巴黎圣母院乐派的代表人物 轨道 04 作曲 Machaut 【法国】马肖 (约1300-1377) 曲目 Kyrie of the Mass of Our Lady 《圣母颂弥撒曲 1346?》之《慈悲经》05:39 中世纪末期“新艺术”在法国的代表人物 轨道 05 作曲 Countess of Dia 又名伯爵夫人比阿丽茨 Beatritz or Beatriz de Dia(1140-约1175)曲目 I Must Sing 01:54 12至13世纪盛行于法国普罗旺斯的抒情诗浪潮中也出现了女性的身影,史传有20余名女性游吟诗人的作品,其中伯爵夫人比阿丽茨(Beatritz of Dia)和卡斯特罗萨(Castelloza)的诗歌以展现热烈、自主的爱情观而著称。 轨道 06 作曲 Dufay 【法国】迪费(约1400-1474)曲目 This Month of May 《五月》(约1440创作) 03:05 法国-弗莱芒作曲家,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过渡期的代表性作曲家,属于“勃艮第学派”。 轨道 07 作曲 Anonymous 匿名 曲目 The Spanish Tune 西班牙曲调 02:13 轨道 08 作者 Josquin 【法国】若斯坎 (约1440-1521) 曲目 Ave Maria 《圣母颂》4:40 圣母颂很多,很多人都写过。若斯坎是文艺复兴早期最有成就的作曲家。 轨道 09 作曲 Palestrina 【意大利】帕莱斯特里那(约1525-1594) 曲目 Sanctus of the Mass: Eternal Gifts of Christ 《弥撒曲》之《圣哉经:基督永恒的礼物》02:06 帕莱斯特里那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的典范,“模仿风格”——16世纪复调音乐的主要成分的终极大师 轨道 10 作曲 Weelkes 【英国】威尔克斯(约1575-1623) 曲目 As Vesta Was from Latmos Hill Descending(1601)《女灶神从拉特莫斯山下来的时候》03:21 这是收入《奥里安娜的 胜利》中的一首多彩的六声部牧歌,作曲技巧高超。 轨道 11 作曲 Monteverdi 【意大利】蒙特威尔第 曲目 Orfeo, Toccata 《托卡塔》(一种器乐体裁) 选自歌剧《奥菲欧》01:29 蒙特威尔第是意大利跨越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2种时期的主要音乐题材都很那首,歌剧出现于1600年,也是巴洛克时期开始的标志,他的《奥菲欧》是非常重要的作品,题材是根据神话传说改编。 轨道 12 作曲 Monteverdi 【意大利】蒙特威尔第 (1567-1643)曲目 Orfeo, Act II, Recitative, Arioso 歌剧《奥菲欧》第二幕 宣叙调,咏序调 03:10 recitative 宣叙调在歌剧的中主要用来叙事,用接近歌词语调本身的音调来创作。而咏叹调aria用来抒情,是就是曲调的意思,著名的咏叹调有时候经常被当成独立的一首歌曲来演唱。宣叙调在歌剧(或清唱剧)中用于人物对话和剧情发展,其旋律接近于朗诵,咏叹调用来抒发人物感情并表现演唱技巧,音乐优美华丽,音域较宽。而叙咏调arioso介于上述两种形式之间。 轨道 13 作曲 Monteverdi 【意大利】蒙特威尔第 曲目 Orfeo, Act III, \'Powerful spirit\' 歌剧《奥菲欧》第三幕 03:26 轨道 14 作曲 Strozzi 斯特罗齐(1619-1677)曲目 \'I want to die\' 01:42 芭芭拉•斯特罗齐,当年跟美蒂奇家族起名的斯特罗齐家族的某个私生女,意大利巴洛克时期的歌唱家与作曲家。 轨道 15 作曲 Purcell 【英国】普赛尔 or 珀赛尔(1659-1695)曲目 Dido and Aeneas, \'When I am laid in earth\' 歌剧《狄朵与爱涅阿斯》(1689)第三幕片段 《当我埋入黄土之后》04:04 珀赛尔时期的英国音乐非常繁荣,此后英国音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本土作曲家拿不出像样的作品跟欧洲大陆的匹敌。 轨道 16 作曲 Lully 【法国】吕利(1632-1687) 曲目 Overture to Armide 歌剧《阿尔米德》序曲 02:28 法国路易十四的御用作曲家,奠定了法国歌剧的基础。 轨道 17 作曲 Corelli 【意大利】科雷利(1653-1713)曲目 Trio Sonata in C major C大调三重奏鸣曲 05:52 巴洛克时期的奏鸣曲不等同于古典ZY时期的奏鸣曲,表现在音乐结构上。 轨道 18 作曲 Vivaldi 【意大利】维瓦尔第 曲目 Violin Concerto in E major (the \'Spring\'), I 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春》第一乐章(古典名曲《四季》第一部分)03:28 维瓦尔第是一个巴洛克晚期的红发神父,他的资料也不算太少,这个曲子非常非常地有名,大部分人都应该在某种场合听到过,出名到曾经被国外某次评选为最讨厌的古典名曲,其实是一组非常好听生动的乐曲,当然大餐天天吃也有腻味的时候。 轨道 19 作曲 Bach 【德国】巴赫(1685-1750 ) 曲目 Organ Fugue in G minor 《管风琴曲 g小调赋格》04:13 巴赫在德国是一个大型的音乐家族,不过,当我们狭义的说起巴赫的时候指的是号称“音乐之父”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去世后标志音乐上巴洛克时期结束,巴赫的几个儿子也相当出名,对于德奥的众多后备音乐家也有一定影响。 轨道 20 作曲 Bach 【德国】巴赫 曲目 Brandenburg Concerto No.5, I 布兰登堡协奏曲 第五号 第一乐章 09:47 这边的主奏乐器之一是羽管键琴,即古钢琴的一种。网络上关于布兰登堡协奏曲的介绍非常多,大家可以搜索一下。 轨道 21 作曲 Bach 【德国】巴赫 曲目 Awake, a Voice Is Calling, I 教堂康塔塔 作品号BWV140 《醒来吧》(1731)第一首《醒来吧,一个声音在高喊》 07:19 根据马太福音的歌词写的康塔塔,康塔塔是一种题材,不同时期不一样的解释,有世俗的也有宗教的,这个显然是宗教的。 Wachet auf, ruft uns die Stimme, BWV 140, also known as Sleepers Wake, is a church cantata by Johann Sebastian Bach, written in Leipzig for the 27th Sunday after Trinity and first performed on November 25, 1731. 引自wiki 巴赫的第一百四十号康塔塔,全名为《醒来吧,一个声音在高喊》,一般称作《醒来吧》。这首康塔塔系为三一节后第二十七个星期天而创作,这一天的福音书(《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1-13节)讲述了10个少女拿着灯半夜去迎接新郎的故事。这10个少女中,5个聪明的准备了灯油,另5个愚笨的没有准备;新郎来了,没准备的5人去买油灯,回来时天国的大门已经关上了。巴赫为这一天的布道,选择菲力普•尼克莱(1556-1608)所作的赞美诗《醒来吧,一个声音在高喊》作为他创作的基础。 《聆听音乐》配套唱片 CD2 轨道 01 作曲 Bach 【德国】巴赫 (1685-1750) 曲目 Awake, a Voice Is Calling, IV 教堂康塔塔 作品号BWV140 《醒来吧》(1731)第四首 轨道 02 作曲 Bach 【德国】巴赫 (1685-1750) 曲目 Awake, a Voice Is Calling, VII 教堂康塔塔 作品号BWV140 《醒来吧》(1731)第七首 轨道 03 作曲 Handel【英籍德裔】亨德尔(1685-1759) 曲目 Water Music, Minuet and Trio 《水上音乐》之《小步舞曲》与《三声中部》 轨道 04 作曲 Handel【英籍德裔】亨德尔(1685-1759) 曲目 Messiah, \'Rejoice greatly\' 清唱剧《弥赛亚》之《无比的喜悦,哦,锡安山的女儿们!》 全名是Rejoice greatly oh daughters of Zion 女高音声部演唱,是第一部分第18段。第一部分:耶稣降临的预言和他的诞生(21曲)Zion的含义是1. 原意:耶路撒冷的一个迦南 要塞,后指锡安山、耶路撒冷、以色列的土地,犹太人,天国,神权政治,基督教会 这首作品的歌词 Rejoice greatly, O daughter of Zion! Shout, O daughter of Jerusalem! Behold, thy King cometh unto thee! He is the righteous Saviour, and He shall speak peace unto the heathen. 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实行拯救。他必向列国讲和平。 轨道 05 作曲 Mozart【奥地利】莫扎特(1756-1791) 曲目 The Marriage of Figaro,Se vuol ballare ( \'If you want to dance\'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费加罗的咏叹调 《如果你想要跳舞,伯爵老爷》 (1786) 《费加罗婚礼》是莫扎特流传最广的歌剧之一,也是他意大利语歌词的三大喜歌剧(也有教材翻译成趣歌剧)之一(还有《女人心》、《唐•璜》,著名的《魔笛》才是用他的母语德语歌词创作的),里面的不少唱段(独唱和二重唱)都是声乐经典作品,是声乐学生的必修,也音乐会上常见的曲目。 第一幕第一场 费加罗和苏珊娜(分别是伯爵与伯爵夫人的仆人)快要结婚了,伯爵为了显示自己的英明,假装放弃对苏珊娜的初夜权,但其实一直很不甘心,苏珊娜提醒费加罗之后,他一开始有所忧虑,但很快就显示出一种非常振奋的样子“如果你想要跳舞,伯爵老爷”,“如果你干坏事,我不能跟你善罢甘休”。 轨道 06 作曲 Mozart【奥地利】莫扎特(1756-1791) 曲目 A Little Night Music, I 《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1787) G大调弦乐小夜曲(德文:Serenade für Streicher in G-Dur,常被称为Eine Kleine Nachtmusik),又称“第13号小夜曲”,是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的著名作品,写于1787年。莫扎特一生共写有十三首小夜曲,这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也是莫扎特全部小夜曲中唯一用弦乐演奏的,所以通常被称作《弦乐小夜曲》。作品共分四个乐章,好像一部小型交响曲。 第一乐章: 快板,奏鸣曲结构。这一乐章具有进行曲风格,开始是四小节号角特征的引子乐句,G大调、4/4拍子。呈示部主部主题清新欢畅、情绪饱满,连续出现颤音,更显得生机勃勃。副部主题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节奏鲜明,旋律流畅优美,以连奏和断奏的音型交替出现,4/4拍子。副部的第二部分是连续反复的颤音和断奏,蕴涵着一种自得其乐的情绪。展开部非常短小,主要是本乐章引子 乐句、副部主题第二部分颤音和断奏音型的展开。再现部按奏鸣曲式结构原则,副部主题的调性由属调转为主调,其它都基本是呈示部的再现。最后在短小精干的尾声中结束这一乐章。 轨道 07 作曲 Mozart【奥地利】莫扎特(1756-1791) 曲目 A Little Night Music, III 《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三乐章(1787) 第三乐章 短小、精致的小步舞曲,复三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由明快有力和抒情流畅两种富于对比性的旋律构成,G大调、3/4拍子。中间部柔和甜美,象是愉快的歌声,它也是由两种富于对比的旋律构成,D大调、3/4拍子。 轨道 08 作曲 Haydn【奥地利】海顿(1732-1801) 曲目 Symphony No. 94, III 《第94交响曲》第三乐章(1791) 海顿号称交响乐之父,弦乐四重奏,很多现在看来古典音乐的主要体裁形式都是在海顿的创作中奠定了基础。第94号交响曲(G大调第94号交响曲,Symphony No.94 in G Major)是约瑟夫•海顿十二首伦敦交响曲的第二首,写于1791年,于1792年3月23日在伦敦汉诺威广场音乐厅首演。因为第二乐章里力度戏谑的强烈变化,所以作品又名惊愕交响曲(the Surprise Symphony)。 III. 小步舞曲:很快的快板(Menuetto: Allegro molto) 十分轻快的小步舞曲形式,共分两个乐段,每段各重复一遍,中间的称中段,同样由两个乐段组成,也各自重复一遍。在中段里,小提琴和低音管演奏出非常奇怪像耍杂技般的旋律,它们在第二段中做了一点变化。最后再回到原先的小步舞曲旋律后,结束。 轨道 09 作曲 Mozart【奥地利】莫扎特(1756-1791) 曲目 Horn Concerto, K. 495 《第四圆号协奏曲,作品号K.495》第三乐章(1786) 莫扎特的作品在任何一个创作领域都必属精品,他的圆号协奏曲也不例外。K495是莫扎特的圆号协奏曲第四首,降E大调。虽然这是一个严肃音乐作品,但这个曲子莫扎特在创作时并不忘调侃他的朋友及世交——圆号演奏家Joseph Leutgeb,音乐的主题表面上像一个猎歌的号角声,但又有点像一个说话喋喋不休的人。莫扎特的圆号作品都是为他而写的,从莫扎特的圆号作品能瞥见圆号演奏家Joseph Ignaz Leutgeb的艺术天分,据说在当时圆号是很难演奏的。在莫扎特逝世一年后,约1792年,Leutgeb也停止了演出。据说,莫扎特的这位圆号朋友,认为自己嘴唇太厚影响演奏,所以自己动了个“手术”,结果,之后就再也演奏不成了。 III. Rondo (Allegro vivace) 6/8拍,第三乐章 回旋曲活泼的快板(回旋曲,一种曲式——音乐段落由ABACADA……一 个主要旋律部分要多次重复出现,其他几个次要部分插入其中,在回旋曲中主要部分起码要反复三次以上,所以新的次要部分起码要有两个。回旋曲独立乐曲作品也可以加上序曲、中间过渡、结尾等,但主要部分为回旋曲式。) 轨道 10 作曲 Mozart【奥地利】莫扎特(1756-1791) 曲目 Symphony No.40 in G minor, I 《g小调第40交响曲》 第一乐章(1788) 《g小调第40号交响曲》,K550,是莫扎特创作的音乐作品,现存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于1788年7月25日在维也纳完成。而第2版本则介乎1788年至1791年。本曲与第39号及《朱庇特交响曲》均属同时期的创作。在现存莫扎特交响曲中,只有两首用以小调写成的。分别是第25号及本曲,无独有偶,两首均以g小调写成。另外,本曲亦是其中一首最为世人所认识的音乐作品,堪称是作曲家的其中一首代表作,它与贝多芬的《第5号交响曲》均被视为演奏次数和灌录次数最多的音乐作品。 该曲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Molto allegro),2/2拍,奏鸣曲式,的主题非常有名,甚至有台湾的流行组合S.H.E将其填词《不想长大》。。。估计不少人熟悉这个旋律。 轨道 11 作曲 Haydn【奥地利】海顿(1732-1801) 曲目 String Quartet, the \'Emperor\', II 弦乐四重奏《皇帝》 第二乐章 轨道 12 作曲 Mozart【奥地利】莫扎特(1756-1791) 曲目 Piano Concerto in A major, I 《A大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轨道 13 作曲 Mozart【奥地利】莫扎特(1756-1791) 曲目 Overture to Don Giovanni 歌剧《唐•璜》序曲(1787) 唐璜(Don Juan)是一名西班牙家传户晓的一名传说人物,以英俊潇洒及风流著称,一生中周旋无数贵族妇女之间,在文学作品中多被用作“情圣”的代名词。这部歌剧是用意大利语演唱,于是唐•璜的名字也就改成了Don Giovanni。歌剧成功表现了唐.璜性格上的丑陋却不失生命活力的多元特点。歌剧《唐•璜》将生活与哲理的因素糅合在一起,着重于人物的心理刻划,它为十九世纪蓬勃发展的音乐心理戏剧开创了先例。 序曲用奏鸣曲形式写成,引子篇幅较长,几乎完整地引用歌剧终场司令官石像在唐.璜的晚宴上出现时的音乐。引子主题开头威严可畏的和弦,描写石像沉重的步履;中提琴上的不安进行,表达了唐.璜因石像的出现一时 呆然若失及预感不妙的神情。之后音乐的特性变得越来越凶险,越来越见悲剧性,当它达到极度紧张的时刻,音乐逐渐地平静下来,好像消融在太空中一样。呈示部出现唐.璜乐天和玩世不恭的形象,第一主题充满生命力和火热的情绪,是乐观和愉快的形象。但是,第二主题的形貌有了明显的对比,反映了唐.璜的性格矛盾。序曲的后部主要以第二主题为基础,依然是固执而有威胁性的动机同轻浮、胡闹的动机的对置。开头陈述时那种轻快和辉煌效果逐渐被坚决和猛烈的音响排挤掉,调性色彩和配器变得更紧张。在再现部之后并没有独立的结尾,音乐变得越来越清澈,后来它像留在新的调性── F大调的属和弦上,不知不觉地把音乐转入歌剧的序幕,使序曲同歌剧直接联系在一起。 轨道 14 作曲 Mozart【奥地利】莫扎特(1756-1791) 曲目 Don Giovanni, \'Nottee giorno faticar\' 歌剧《唐•璜》莱波雷洛的咏叹调《我一天到晚辛苦》和唐璜、安娜三重唱《杀了我也决不离开》(1787) 第一幕 第一场骑士长宏伟壮丽的宅邸庭院,开头2个曲子 莱波雷洛是唐璜的仆人,他在院子里踱来踱去,“我日夜侍奉老爷,忍受着风和雨 ,吃睡不如意,我真想成为绅士,再也不做用人差事,老爷在房中寻欢作乐,我却在外面监视哨兵。”之后唐璜被安娜抓住胳膊后,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的面孔,从房中跑了出来,三重唱的歌词是从安娜“杀了我也决不离开”开始的,唐璜唱的是“如果被人认出我是谁,那还了得?!暗中惊呆的莱波雷洛唱道:“这简直是胡闹”。 轨道 15 作曲 Mozart【奥地利】莫扎特(1756-1791) 曲目 Don Giovanni, \'La ci darem la mano\' 歌剧《唐•璜》唐璜与采琳娜二重唱《让我们携手同行》(1787) 这是一首在歌剧二重唱里面的精品,流传甚广,充分发挥了莫扎特的旋律天才,是最美的二重唱之一。选自歌剧《唐•璜》第一幕第三场,唐璜在乡村旅店见到了已经订婚的采琳娜——村里最美的姑娘和她爱吃醋的未婚夫马塞托,唐•璜利用其自己贵族身份对2人软硬兼施,带走了采琳娜,在单独相处时勾引她,说要带她去自己的别墅结婚,一开始采琳娜还顾及与马塞托的婚约,但是在甜言蜜语之下,很快跟唐璜眉来眼去,唐•璜:“问去还是不去”,采琳娜答应“那就去吧”。然后唱起了这段充满幸福感的二重唱,共有三遍。也是歌剧中花花公子勾引良家妇女的典型作品。 《聆听音乐》配套唱片 CD3 音轨 01 作曲 Beethoven 【德国】贝多芬 (1770-1827) 曲目 Pathetique Sonata, I 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贝多芬的地位非常高,号称乐圣,是古典ZY集大成和又开创浪漫ZY的先河,前后经历了音乐史上的2个年代。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在钢琴曲目中有《新约全书》的称号,《旧约全书》是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最有名的奏鸣曲之一,钢琴奏鸣曲一般3乐章。 音轨 02 作曲 Beethoven 【德国】贝多芬 (1770-1827) 曲目 Symphony No.5, I 《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 音轨 03 作曲 Beethoven 【德国】贝多芬 (1770-1827) 曲目 Symphony No.5, II 《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二乐章 音轨 04 作曲 Beethoven 【德国】贝多芬 (1770-1827) 曲目 Symphony No.5, III 《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三乐章 音轨 05 作曲 Beethoven 【德国】贝多芬 (1770-1827) 曲目 Symphony No.5, IV《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四乐章 这曲子太有名了,大部分人听过,请自行搜索资料吧!交响曲一般4个乐章。快乐章,慢乐章,舞曲乐章,快乐章 音轨 06 作者 schubert 舒伯特(Franz Schubert,奥地利作曲家) 曲目 erlking 《魔王》 音轨 07 作者 R. Schumann 【德国】罗伯特•舒曼(1810-1856) 曲目 Dedication 艺术歌曲《献词》 罗伯特和克拉拉是一对音乐伉俪,罗伯特舒曼曾是克拉拉父亲的学生,2人不顾家长反对而结婚,婚后非常恩爱,但后来罗伯特发疯死在精神病院,留下克拉拉和一堆孩子。在舒曼的新婚的1年,灵感爆发,创作了100多首歌曲。 音轨 08 作曲 C. Schumann 【德国】克拉拉•舒曼 曲目 \'If You Love for Beauty\' 德文名字Liebst du um Schonheit艺术歌曲《如果你慕色而恋》 克拉拉在世主要以钢琴演奏家著称,在丈夫死后主要一直推广舒曼的作品而努力,把自己的作曲才能放置于次要地位,否则以她从小的环境和音乐天赋,应该有机会创作更多的作品。 If you love for beauty, Oh, do not love me! Love the sun, She has golden hair! If you love for youth, Oh, do not love me! Love the spring; It is young every year! If you love for treasure, Oh, do not love me! Love the mermaid; She has many clear pearls! If you love for love, Oh yes, do love me! Love me ever, I\'ll love you evermore! 音轨 09 作曲 Berlioz 【法国】柏辽兹(1803-1869) 曲目 Symphonie fantastique, V 《幻想交响曲》第五乐章 “女巫安息日夜会之梦” 事实证明甩掉作曲家的女人,会被作曲家记恨一辈子,柏辽兹为了一个女人创作了幻想交响曲,在第一乐章中,追求的女人还是美女,到了最后一个乐章,不但是前面乐章女主人公被杀的升级,女主人公被彻底丑化变成了一个女巫。柏 辽兹是19世纪标题音乐的倡导者,创造了“固定乐思”的作曲手法。《幻想交响曲》是他代表作。 音轨 10 作曲 Mendelssohn 【德国】门德尔松(1809-1847) 曲目 Overture to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仲夏夜之梦》序曲 著名的2首婚礼进行曲之一的作者,而那首婚礼进行曲也是选自于《仲夏夜之梦》 音轨 11 作曲 Chopin 【波兰】肖邦(1810-1849) 曲目 Mazurka in B major 《B大调马祖卡》 马祖卡是一种波兰舞曲,3拍子,通常重音出现在第二第三拍。肖邦是为钢琴而生的天才钢琴家2010年是他的200周年诞辰,去年活动很多。 音轨 12 作曲 Chopin 【波兰】肖邦(1810-1849) 曲目 Nocturne in C minor 《c小调夜曲》 虽然夜曲的体裁不是肖邦的发明,但是肖邦将夜曲的地位提升为一种重要的钢琴作品题材。 《聆听音乐》配套唱片 CD4 音轨 01 作曲 Liszt 曲目 Transcendental Etude No.8, \'Wild Hunt\' 超技练习曲 第八首《狩猎》 学过钢琴的人都知道车尔尼练习曲,而号称“钢琴之王”李斯特曾拜师于车尔尼门下,他后来写了很多炫技的作品,他的《超技练习曲》就是先给以前的老师车尔尼的,技术上超越了以往所有的作品,尤其是曾经的第二版,那根本不是普通人可以想象的,后来因为太过头了,又有了现在的第三版。 音轨 02 作曲 Verdi 【意大利】威尔第(1813-1901) 曲目 La traviata, \'Un di felice\' 男女主人公的二重唱《幸福的一天/那幸福的日子》歌剧《茶花女》(1853) 音轨 03 作曲 Verdi 【意大利】威尔第(1813-1901) 曲目 La traviata, \'Ah, forse lui\' 女主人公薇奥莉塔的咏叹调《他也许是我渴望见到的人》(1853) 音轨 04 作曲 Verdi 【意大利】威尔第(1813-1901) 曲目 La traviata, \'Follie!\' and \'Sempre libera\' 女主人公薇奥莉塔的咏叹调 第一幕《傻瓜,及时行乐》(1853) 音轨 05 作曲 Wagner【德国】瓦格纳(1813-1883) 曲目 Tristan und Isolde, Liebestod 伊索尔德的咏叹调《爱之死》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音轨 06 作曲 Bizet 【法国】比才(1838-1875) 曲目 Carmen, Habanera 女主角卡门的咏叹调《哈巴涅拉》,选自歌剧《卡门》 《卡门》是所有法语歌剧中最受欢迎的,而且选段曲调几乎算是精品荟萃,在群众中流传度非常高,所以100多年来一直不断有上演。不过,首演的时候,作品却没有大获成功,作曲家也因此郁郁而终。(好像有很多伟大的作品都是一开始没有得到承认,后来才重新获得应有的地位,但是,不能每一次因为作品没有得到好评就说作品是先锋的,超前的。。。)我是今天才看到一篇文章说当年比才创作卡门的时候是“引用”了 不少西班牙作曲家的音乐,其中哈巴涅拉的音乐来自于塞巴斯蒂安?伊拉蒂尔(Sebastián Iradier或Yradier)为了不引起版权问题,比才在某次出版的时候还特意在《哈巴涅拉》乐谱上曾注明,此曲源自伊拉蒂尔的原版。 音轨 07 作曲 Puccini 【意大利】普契尼(1858-1924)曲目 La boheme, \'Ah, what a frozen little hand 男主角鲁道夫 男高音咏叹调《冰凉的小手》选自歌剧《艺术家的生涯》又译为《波希米亚人》 这首曲子是男女主人公的定情曲,非常有名。 音轨 08 作曲 Musorgsky【俄罗斯】穆索尔斯基(1839-1881) 曲目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Promenade 《漫步主题》选自套曲《图画展览会》 这套曲子原本是穆索尔斯基为钢琴而作的,后来法国作曲家,著名的配器大师拉威尔对这套曲目进行了配器,无论是钢琴原版还是管弦乐版本都经常出现在各类音乐会上。 音轨 09 作曲 Musorgsky【俄罗斯】穆索尔斯基(1839-1881) 曲目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Polish Ox-Cart 《波兰牛车》选自《图画展览会》 音轨 10 作曲 Musorgsky【俄罗斯】穆索尔斯基(1839-1881) 曲目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Two Jews, Rich and Poor 《两个犹太人,富人与穷人》 音轨 11 作曲 Musorgsky【俄罗斯】穆索尔斯基(1839-1881) 曲目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The Great Gate of Kiev 《基辅大门》选自《图画展览会》 音轨 12 作曲 Dvorak【捷克】德沃夏克 曲目 Slavonic Dances, Furiant 《弗里安特舞曲》选自《斯拉夫舞曲》 音轨 13 作曲 Brahms【德国】勃拉姆斯(1833-1897) 曲目 Symphony No.2, III 《第二交响曲》第三乐章 勃拉姆斯号称德国音乐界的3B之一,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可见勃拉姆斯的音乐地位之高,他的交响曲继承了贝多芬的传统。他年轻时候受到舒曼夫妇的帮助,对其音乐道路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他爱上了舒曼的妻子克拉拉,但克拉拉在舒曼发疯去世之后并未再嫁,勃拉姆斯从此终身未婚。 音轨 14 作曲 Tchaikovsky【俄罗斯】柴可夫斯基(1840-1893) 曲目 Romeo and Juliet 管弦乐序曲《罗密欧朱丽叶》(1869) 序曲 或 前奏曲 到浪漫ZY时期也变成了一种独立的体裁,肖邦就写过一套《前奏曲》,而柴可夫斯基的这个序曲是管弦乐序曲,和歌剧舞剧的序曲概念有差异,某种程度更接近于交响诗 《聆听音乐》配套唱片 CD5 音轨 01 作曲 Mahler 【奥地利】马勒(1860-1911)曲目I Am Lost to the World 艺术歌曲《远离尘世》 在19世纪,艺术歌曲往往是人声与钢琴的二重奏,而马勒的艺术歌曲的伴奏都是交响乐队伴奏,而他的交响乐也经常有人声。马 勒的《大地之歌》艺术歌曲套曲还跟中国古代的唐诗有关系。 弃绝尘世 — 马勒的一首艺术歌曲 马勒除了气象万千的交响乐之外,还谱写了众多独具特色的艺术歌曲。他的艺术歌曲往往与早期交响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其艺术歌曲也就有助与欣赏他的交响乐,比如第一交响乐的第三乐章中采用了《我恋人的蓝眼睛》的旋律(详见本人博克中的《童谣与失恋编织的荒诞葬礼》),第二交响乐的第三乐章采用了《圣安东尼对鱼说教》的旋律等等。 另外他的艺术歌曲更是他个人情感的最直接阐述,传神地表达了马勒的诸多性格,内向厌世,压抑善感,反讽解脱。对于爱好马勒的乐迷来说,这些艺术歌曲是理解认识马勒的一座桥梁。 其中有一首被认为是他歌曲创作中抒发情怀最深的歌——《我迷失在世界里》,马勒本人认为此曲写出了自己客居人世而有的最深切的孤独感,他后来自己写道:“这感觉充塞胸臆,直叫人不吐不快,但一到了舌尖就不能再进半寸。” 1901年是马勒音乐创作的丰收之年,这年除了第五交响乐的诞生(标志其中期创作的开始),还谱写了七首歌曲,其中就包括了《我迷失在世界里》,歌词取自德国浪漫诗人吕克特(Friedrich Ruckert,1788-1866)的诗歌。这首作品不仅排遣了马勒心中的厌世愁苦,也反映了他音乐创作时的隔世之感,他曾于1896年写给其红颜知己:“而当我沉浸创作之际,我几乎变成与外在世界切割的死人一样……在创作之际,我已不是自己的主人,作曲家必须忍受生产作品的痛苦历程;在产生作品之前,他的脑海里酝酿、建构,专心沉溺于自我的世界,对外在世界而言,他仿佛是一个死人。” 由木管开始一段伤感怀旧的眷恋旋律,仿佛梦里几回故乡,歌词缓缓被唱出,淡淡的哀怨,惆怅的韵味,远离人世而独处,听者的心情为之难以排解。最后的“我的爱,我的歌”犹如升华至天堂,其后余音袅绕,飘散在空中久久不逝,好比回眸尘世,只有一丝微风拂过,消失在天边。 赫塞:“那种想要去某个地方的渴念,不是远离或逃避,而是一种对故乡的向往;每一条路径都在引领你回家,每一个脚步都是重生,也是死亡。” Ich bin der Welt abhanden gekommen,, I am lost to the world, Mit der ich sonst viele Zeit verdorben, with which I used to waste so much time, Sie hat so lange nichts von mir vernommen, It has heard nothing from me for so long Sie mag wohl glauben, ich sei gestorben! that it may very well believe that I am dead! Es ist mir auch gar nichts daran gelegen, It is of no consequence to me Ob sie mich fur gestorben halt, Whether it thinks me dead, Ich kann auch gar nichts sagen dagegen, I cannot deny it, Denn wirklich bin ich gestorben der Welt, for I really am dead to the world。 Ich bin gestorben dem Weltgetummel, I am dead to the world\'s tumult, Und ruh\' in einem stillen Gebiet! And I rest in a quiet realm! Ich leb\' allein in meinem Himmel, I live alone in my heaven, In meinem Lieben, in meinem Lied! In my love and in my song! 我被这个世界所迷失, 我曾在那里蹉跎多少岁月, 它已许久沒有我的音讯, 也许它认为我早已死去! 对此,我并不在意, 无论它是否如此认为 我亦无可推卸, 对世界来说,我的确不复存活。 我已死于这尘世的混浊, 並安居在一個宁静的处所! 我独居于我的天堂, 于我的爱,于我的歌! 音轨 02 作曲 Debussy 【法国】德彪西(1862-1918) 曲目Prelude to the Afternoon of a Faun 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 德彪西是印象ZY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牧神午后》是他乐队作品中的代表作,根据印象派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描绘了牧神在一个炎热夏日的中午,梦见自己和仙女拥抱,然后懒洋洋的苏醒过来,回想梦中的情景,有迷迷糊糊的入了梦乡。马拉美很喜欢这个曲子,对德彪西写信:“你的《牧神午后》不仅与我的诗篇没有造成什么不和谐,相反,它的微妙、敏感、迷离的衬托,提高了原作。” 音轨 03 作曲 Debussy 【法国】德彪西(1862-1918) 曲目Voiles from Preludes, Book I 《帆》选自曲集《前奏曲》第一册 德彪西写过2套钢琴的《前奏曲》,这是第一册的第二首,描绘了一幅迷蒙的海景图:几只停泊在海面、来回荡漾的小帆船,飞溅的浪花,向着天边延伸的地平线,还有无尽的静寂。两个声部的距离,都是大三度,这在当时是非常新颖的色彩,仿佛是飘动的印象。 音轨 04 作曲 Puccini【意大利】普契尼(1858-1924) 曲目Turandot, \'People of Peking!\' 《京城的百姓》选自歌剧《图兰朵》 普契尼是最著名的歌剧作曲家之一,《图兰朵》根据西方流传的民间故事改编,我记得我当年在大学图书馆好奇之下借了一本标题是《一千零一日》的书,据说是《一千零一夜》的姊妹篇,我记得里面有图兰朵的故事,故事结局也不错,不但最后图兰朵爱上王子,而且本该杀掉的那些没猜对谜语的王子们也被国王偷偷的保护起来,最后释放。普契尼的《蝴蝶夫人》《图兰朵》还有法国德里布的歌剧《拉克美》都是以西方男人的视角对 东方女性的意淫,要么暴戾,要么无条件顺从,虽然里面都加入了不少东方音乐元素,但是本质上说,从音乐和文化上都没有对东方深入探究。本人并不喜欢这类作品,即使有喜欢的唱段。最近几年中国舞台上特流行的《今夜无人入睡》就是选自于这部歌剧《图兰朵》,也是普契尼最后的遗作,没写完,最后的部分是别人续完的。 这个唱段是故事一开始,一群百姓簇拥在这里,似乎在等待着什么。终于,一位大臣走出来了,他庄严地宣告: “京城里的百姓们,仔细听好:尊贵的公主图兰朵为召驸马,颁布了谜语三条。凡有意应征者都可前来猜谜,不过,假如他猜不着,那就要把命丧!” 人群里发出一片惊恐的声音。可下面的话才更让人害怕呢: “从波斯来的王子,已经败在公主的谜语下,即刻就要绑赴刑场。” 音轨 05 作曲 Puccini【意大利】普契尼(1858-1924) 曲目Turandot, \'Lord, please listen!\' ;柳儿的咏叹调《主人,请听我说》选自歌剧《图兰朵》 虽然柳儿不是女一号,但是这个曲子却是这部歌剧里最有名的女声的咏叹调,是男主角落难的卡拉夫王子的仆人,当然不是主角的都会早死,柳儿最后为保护王子而牺牲。是被凶悍的“中国公主”图兰朵虐待被逼自杀。 音轨 06 作曲 Puccini【意大利】普契尼(1858-1924) 曲目Turandot, \'Hello, Pang! Hello, Pong!\' 《那儿!庞,那儿!平》(Ola\', Pang! Ola\', Pong!)选自歌剧图兰朵第二幕开始 这个曲子的角色是歌剧里面的帝都的三个大臣平、庞和彭(Ping、Peng、Pang,OTZ不知道是不是编剧对中文的韵律产生了好奇了),在讨论宫廷事物,估算王子是否能猜对公主的谜语,然后是办婚礼还是葬礼,什么样的婚礼和什么样的葬礼! 音轨 07 作曲 Ravel【法国】拉威尔 曲目Bolero 《波列罗舞曲》 这个曲子从头到尾只有一段旋律,通过不断的变换乐器配器和音量,造成新鲜感,拉威尔是当之无愧的配器大师。 音轨 08 作曲 Stravinsky 【俄罗斯】斯特拉文斯基(1882年6月17日-1971年4月6日)曲目The Rite of Spring, Introduction 《春之祭•引子》(1913) 斯特拉文斯基:20世纪现代音乐的传奇人物,革新过三个不同的音乐流派:原始主义、新古典主义以及序列主义。被人们誉为是音乐界中的毕加索。《火鸟》之后,逐渐向原始主义靠拢。作品大多为芭蕾音乐。《春之祭》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1910年,当斯特拉文斯基刚为佳吉列夫(喜欢芭蕾舞的同学可以研究一下他,他在芭蕾舞史上地位非常重要)完成了芭蕾舞舞剧《火鸟》的音乐后不久,他幻想出一个景象—那是俄罗斯远古时期的祭祖仪式:“我想像到一 个肃穆的异教祭典:一群长老围成一圈坐着,看见一位少女被要求跳舞直至跳死。她是他们用以祭祀春天之神的祭品。”——这个剧情到现在的话,也不是每个普通观众可以接受的。 1913年,《春之祭》在蒙田大街的香榭丽舍剧院首演。观众由于这部作品的彻底反传统性而极其不满,几乎在剧场内酿成一场暴动。前面提到了原始主义,因为观众分为了2派观点相向,吵闹甚至大打出手,引起骚乱,而二十岁的斯特拉文斯基跳窗逃逸。这个作品距今快100年了,现在这样的作品已经不再新奇了,但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观众听到音乐史里第一次如此风格的曲子会是什么心情。 音轨 09 作曲 Stravinsky 【俄罗斯】斯特拉文斯基(1882年6月17日-1971年4月6日) 曲目The Rite of Spring, I《春之祭•春之预兆——少女之舞》(1913)The Augurs of Spring: Dances of the Young Girls (Les Augures Printaniers: Danses des Adolescentes) ——以拨弦效果为作引子,带出强劲的异教舞曲,当中充满隆然作响切分音节奏。 音轨 10 作曲 Scheonberg 【奥地利/美国】勋伯格(1874年9月13日-1951年7月13日,犹太人最后移民到了美国)曲目Moonstruck Pierrot, Madonna 朗诵与室内重奏《月光下的彼埃罗》声乐套曲之《圣母》 我不知道这个到底是朗诵还是声乐,作品要求表演者采用介于说与唱之间的“念唱”音调(sperchgesang),必须按照指定的音符的音高开始,然后立刻转化成升降的说话的音调。这套作品一共21首,Modonna这个选自第6首,算第一部分,作品7首一部分,共分为3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的内容是爱,性与宗教,显然这首是宗教,大家不至于把这个曲子跟流行大腕麦当娜相联系吧。至于歌曲具体说什么。。。我不知道,但是这个套曲没有连贯的情节,主人公皮埃罗是一个精神错乱者,他孤独痛苦,胡思乱想,对生活失去信心。 勋伯格与其最重要的两大弟子韦伯恩和贝尔格在音乐史上被称作“第二维也纳乐派”,以有别于海顿、莫札特、贝多芬的“第一维也纳乐派”。 音轨 11 作曲 Scheonberg 【奥地利/美国】勋伯格(1874年9月13日-1951年7月13日)曲目Suite for Piano, Trio 《钢琴组曲》之《三声中部》(1923) 《钢琴组曲》作品号25,是勋伯格第一个完全用十二音体系创作的作品,这一年他提 出《十二音列理论》。这个手法也是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里面作曲手法最著名的之一了,对后世影响非常大。 1.Pr?ludium, rasch 2.Gavotte 3:08 3.Intermezzo 4:04 4.Minuett: Moderato. Trio 5.Gigue: Rasch 全曲由五个曲目组成,这个曲子选自于第四首,小步舞曲的后面《三声中部》,这里的trio不同于三重奏trio的意思,显然这里是独奏。 解释:“三声中部 ”是古典小步舞曲或者谐谑曲中间乐段名称,因为那个时候中间乐部多用三重奏(三个声部),后来写法多样化,但是延续用“三声中部 ”这个名称。 音轨 12 作曲 Prokofiev 【前苏联】普罗科菲耶夫(1891年4月27日-1953年3月5日)曲目Classical Symphony, I 《古典交响曲》第一乐章 快板(Allegro) D大调第1号交响曲,作品25,是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作品。创作于1916年至1917年期间。首演于1918年4月21日在列宁格勒(当时称为\"彼得格勒\")举行。由作曲家亲自指挥。 作曲家亦替交响曲加上了标题,称为“古典”。这是由于普羅科菲耶夫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时,他的指挥课老师切列普宁(Nikolai Tcherepnin)往往都要求学生以海顿的作品作为实习,[2]他于是运用在假期时间,尝试模仿海顿的交响曲,在和声、对位和结构上都沿用海顿时期的创作风格,但在音域或和弦的选用上,则以当时的概念,去创作一首古典而带“实验性质”的交响曲。因此整体上令人感觉是古典时期的风味,但又却会出现如第1乐章开始时,第1小提琴的最高音是D7,即高音谱号中的上加六线,又或者终曲的开头,定音鼓奏出连续而具有节奏性的和声旋律。 而这首乐曲,在学术界普遍被视为是进入新古典时代的代表作。(注:20世纪有一个流派,或者音乐风格称之为新古典主义。) 典型的奏鸣曲式,乐曲开始便以欢乐的气氛带出第一主题,经过转调后很快便带入由木管所主导的第一副题。第一主题的片段加以发挥后,以巴松管的伴奏下由小提琴带入第二主题。中段是第一副题的小调化旋律以及第二主题的再发展,及后乐队重新返回第一主题,再现部基本上是将呈视部在不同调上重新演奏一次,乐队并以高昂的气氛结束。 音轨 13 作曲 Shostakovich 【前苏联】肖斯塔科维奇(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曲目Symphony No.5, IV 《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 作品号op.47,一改早期作品较前卫的风格(由于斯大林1936年在观看他的歌剧《穆森斯克郡的马克白夫人》之后,给了极其严 厉的谴责,他的所有作品都遭到禁演),于是第二年1937年他创作了《第五交响曲》作为“对党的批评的回应”。采取较保守传统的写作手法(主调音乐、调性明显、弃用现代和弦及不协调的音程等等),最后借此得以回复作品演出机会,其中第四乐章由低音铜管及定音鼓制造强烈昂扬旋律,作曲家最受欢迎和成功作品。 关于谴责的详细内容,大家可以看一下wiki这个词条“第一次谴责”部分的内容。 音轨 14 作曲 Bartok 【匈牙利】巴托克(1881年3月25日-1945年9月26日)曲目Concerto for orchestra, IV, Broken Intermezzo 《乐队协奏曲》第四乐章《被打断的间奏曲》1943 《乐队协奏曲》是巴托克晚年的代表作,共有五个乐章,创作于1943年,他早已在二战期间移民美国。1943年他身体并不好,在住院,但因为受到这部作品的创作委托(委托者是著名指挥家库谢维茨基),他身体竟然好转到可以出院,作品首演也很成功。医生到了1944年才诊断出他有白血病,他最后在1945年去世。在去世之前他还对该曲进行过修改,尤其是最后的乐章进行了较大的改动,现在演出中2个版本都有。 第四乐章“被打断的间奏曲”,带民间歌曲和舞曲的风格,木管轻巧的吹奏,弦乐优美的歌唱,加上长号滑奏,使音乐显得温暖而带幽默感。结束时又变得忧郁而有乡愁感,歌舞声逐渐消失。 结构是ABA–打断的插部–BA 这个作品并不是交响曲的形式,而是乐队协奏曲的形式,因为每个断都是独奏乐器和其余部分的协奏,只是独奏的乐器一直在变换。 音轨 15 作曲 Ives 【美国】艾夫斯(1874年10月20日-1954年5月19日)曲目Three Places in New England, Putnam\'s Camp《新英格兰的三个地方》之《普特南营地》(1903-1914) 全曲分为三个乐章,其中《普特南营地》是第二乐章,快板、快步节奏的速度,营地坐落在康涅狄格州雷丁中心附近的小公园里。1778-1779年,普特南上将的士兵们曾把那里用作冬天的营房。后来,每年7月4日,人们在营地举行野餐。有一个小孩试图追忆起当年这里发生的情形。乐曲引用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歌曲和进行曲片段,其中还描写了两个不通的乐队互相经过的场面,他们按着不同的速度,吹着不同的曲调,从而形成了多调性和复节奏的音响效果。 必须要说一下,虽然艾夫斯现在在美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很高,但是当年作曲的工作却不是他的职业,他长期从事的保险业,作曲只能算副业,他利用晚上,周末和节 假日的时间作曲,由于当时他作曲手法太过先锋(那时候20世纪那些著名先锋作曲家不是刚出生,就是还在读书,创作早期),大部分人都觉得他的作品没法演奏,导致他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到该有的认可,他提早退休,到了晚年基本停止创作。他在65岁,1939年的时候,才刚刚开始获得作品演出的成功,他的很多作品创作年份和首演年份相差甚远,比如1947年他的《第三交响曲》演出后获得普利策奖,这已经离创作年份超过40多年了。 注:因为艾夫斯的一首作品经常有许多版本,而且因为艾夫斯长期被世人忽略,他的确切作曲日期难以完全得知。这里所标明的日期有些是最审慎的猜测。同时有人认为艾夫斯曾刻意将其作品的日期标错,无论是提早或是延后。 《聆听音乐》配套唱片 CD6 音轨 01 作曲 Copland 【美国】柯普兰(1900年11月4日-1990年12月2日)曲目 Appalachian Spring, I 《阿巴拉契亚之春》组曲第一首 这套音乐原先是为芭蕾舞剧而创作的音乐,后来改编为了管弦乐组曲广受欢迎,演出至今。总谱序言中引用了在纽约演出时刊登在《先驱者论坛报》上帝评论文章的情节概述:“上世纪初的一个春天,宾夕法尼亚山区一座新建农舍的外面,正在举行一个拓荒者庆祝会,未来的新娘和年轻的农夫新郎表达了对新的共同生活的喜与忧。一位老邻居不时示以自己的经验所得的坚定信念,传教士和他的信徒们提醒着对新人人类命运中奇异和可怕的一面。最后,只剩下新婚夫妇安静而坚强地留在了新居中。” 组曲一共有8首,这是第一首:非常慢的慢板——在舞剧中,音乐的开场人物介绍,一个一个的介绍。而作为组曲的开端,它展现了阿巴拉契亚山区的春光普照下的宁静、辽廓的景象,音乐风格简朴,宁静,有浓厚的宗教圣诗和田园风格。 音轨 02 【美国】柯普兰(1900年11月4日-1990年12月2日)曲目 Appalachian Spring, II 《阿巴拉契亚之春》组曲第二首 这首的速度是快板——平静安详的春光画面忽然被一个热烈的主题打破,弦乐齐奏节奏强劲的A大调主和弦分解琶音,用柯普兰的话说,这是一个“既昂然得意,又带有宗教意味感情”的主题,展现出欢欣鼓舞的情绪。 音轨 03 【美国】柯普兰(1900年11月4日-1990年12月2日)曲目 Appalachian Spring, VII 《阿巴拉契亚之春》组曲第七首 这一段音乐《听音乐》中文版有分段详解,是根据基督教“震教派”Shaker的赞美诗《简单的赠与》(也有翻译成《质朴的礼物》)主题与变奏,可分为6部分,主题呈示与后面的5段变奏。 音轨 04 作曲 Zwilich 【美国】艾伦• 塔弗•兹维里希(1939年4月30日-至今)曲目 Concerto Grosso 1985, III 《大协奏曲 1985》第三乐章(1985) 《大协奏曲 1985》(为纪念亨德尔诞辰300周年而作,委托者是华盛顿州亨德尔之友会)这是一位出生在美国弗洛里达州迈阿密的女作曲家,兹维里希是她丈夫的姓,所以我们可以称其为兹维里希夫人,她是第一个在朱莉亚音乐学院获得作曲博士学位的女性,也是第一位获得普利策音乐奖的女性作曲家。可是这样一个作曲家在中文教材内几乎找不到,还是新出版的2本都是Roger Kamien的教材内才看到,其中一本就是《听音乐》,太神奇了。 大协奏曲1985共有五个乐章,写给一个包括大键琴(古钢琴的一种)的小型乐团,并给予独奏乐团重要的角色,五个乐章每个乐章都使用了亨德尔《D大调小提琴通奏低音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素材,第三乐章和其他乐章不一样,没有直接任何的引用,而是仅仅自由展开了奏鸣曲开始部分的旋律动机。作品中使用了巴洛克时期典型的作曲技巧,包括阶梯式的力度变化、反复乐句等,而这些技巧在她的其他作品中并不常见。 音轨 05 作曲 Varese 【法裔美国】瓦雷兹(1883年12月22日-1965年11月6日)曲目 Poeme electronique (opening) 《电子音诗》(1958) 瓦雷兹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先锋派作曲家,在序列音乐,噪音音乐,电子音乐和微分音的运用上都有很大贡献,大大开发了音乐的表现力,被尊为“电子音乐之父”。这首作品创作于他75岁,属于电子音乐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从欧洲开始的电声音乐和具体音乐阶段,这种音乐将自然界的声音录制在磁带上,或用录音机仿造自然界的声音,或用几架录音机认为的制造各种声音)。作品原先为在1958年的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飞利浦无线电广播公司的演示厅中播放,通过布满厅内各处的425个扩音喇叭所投射出来的声音,通过不通的速度方向,制造出特殊的空间音效。并且由建筑家柯布西耶选取一系列影响,包括照片、图画、文稿等,在音乐被听见的同时,将它们投射在墙面上,不过这也并非作曲家的畜种,这些影像中有“飞禽走兽、鸟兽爬虫、面具与骨骸、着衣和未着衣的女孩、城市的正常影像与突然扭曲”,甚至原子弹爆破的蘑菇云。因为这个作品是在录音带工作室完成创作的,所以只存在唯一的一种“演奏版本”。《电子音诗》体现了他关于音乐是空间的艺术,“将声音当作一种活动的事物”的思想,也体现了他对“声音群体”的设想。 全曲长度8分钟,这里只有开头3分半,内容在《听音乐》中文版中也有介绍了开头2分43秒,可以听到瓦列子的原始声音素材包含了 “乐音和噪音”这2种声响形式,来自于“电子振荡产生器、教堂钟声、警报器、管风琴、人声与机器等等”。 音轨 06 作曲 Adams 【美】亚当斯(1947年2月15日-至今)曲目 Short Ride in a Fast Machine 《快速机器的短暂骑乘》/《快机器中的短旅程》 在他的音乐里,听到的不是音符微妙的律动,而是一种与当代高速度生活丝丝入扣的机械飞驰之音,这在他的乐队作品《快机器中的短旅程》(en:Short Ride in a Fast Machine)中表现得很明显。这部作品中贯穿始终的稳定如一的木鱼敲击声和“快机器”(一般理解为一辆奔驰的跑车)欢快的加速飞驰声交错相映,也是亚当斯音乐的一个典型风格。 这个作品是为在马萨诸塞州曼斯菲尔德郡的大森林举办的“大森林音乐节”而作的委托作品,作为开幕式的音乐,这部作品需要的乐队较庞大,还加用了2部合成器和4位打击乐乐手演奏木鱼、定音鼓、大鼓、滋音铙钹,挂钹,钟琴等各种打击乐,音响效果强劲有力,色彩丰富,有强大的刺激感,是尚在的美国作曲家最常被演奏的管弦乐作品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亚当斯有一部涉华题材作品。1987年首演的歌剧《尼克松在中国》奠定了亚当斯20世纪重要的歌剧作曲家的地位,这部歌剧取材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对华访问。国内视频网站上我看过一段视频,让人印象深刻的音乐,很有冲击力。 音轨 07 曲目 (referenced) 作曲 Anonymous 这个东西只有6秒钟,我听不到声音,怎么回事情? 音轨 08 作曲 Smith 【美国】贝西•史密斯(1894年4月15日-1937年9月26日)曲目 \'Lost Your Head Blues\' 《迷失蓝调》 被美国人民尊奉为“蓝调女皇”的贝西史密斯,称得上是音乐史上第一位重要的爵士兼蓝调女歌手,她以演唱蓝调歌曲起家,宏亮的歌声和民谣式的独特唱腔风靡了廿十世纪初期的美国歌坛,她生平中所有的录音皆已被认定为是蓝调及爵士史上最珍贵有声遗产。直到1937年她43岁因故车祸身亡为止,她已为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灌录了160多首的歌曲,而根据统计,光是她的第一张唱片录音至今销售就已经超过了八十万张,她生前所合作过的对象包括了有:弗莱却•韩德森、路易斯•阿姆斯特朗、乔•史密斯等人。她的音乐无论是在她生前还是生后均影响了一整个世代的蓝调与爵士女歌手,像是Billie Hiliday以及Dinah Washington等蓝爵女伶,直到现在她的歌声仍旧影响着像是Macy Gray、Erykah Badu、Alicia Keys等流行女歌手。 《迷失蓝调》是蓝调歌曲形式和演唱风格的经典范例。歌词内容表现了一个女子因为“遭到如此无情的对待”而打 算与情人分手的痛苦心情。歌词共有五段,每一段都使用了十二小节蓝调的形式,在每一句歌词之后,短号都会作回应。 音轨 09 作曲 Joplin 【美国】乔普林(1867或1868年-1917年4月1日)曲目 \'Maple Leaf Rag\' 《枫叶拉格》(1899) Ragtime其实是和爵士乐同时发展的一种音乐风格,在最纯粹的Ragtime中是没有即兴成份的。通常由钢琴家独自演奏它对早期的爵士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agtime真正的故乡是密苏里州的塞达利亚(Sedalia)。那里是Scott Joplin居住的地方。Tom Turpin是第一位被认为是创作Ragtime的作曲家,他在1892年创作了《Harlem Rag》但是Ragtime的三大巨头是:Scott Joplin、James Scott和Joseph Lamb。 从1899年Scott Joplin创作了《Maple Leaf Rag》到一战的开始,Ragtime在此期间一直是美国流行乐的主要潮流。Ragtime在美国标准的进行曲乐队和早期的爵士乐钢琴家Jelly Roll Morton和James Y. Johnson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在那时Ragtime真的十分流行,以至于几乎没有Ragtime的歌曲也想和Ragtime扯上关系。 1899年3月他的《真正拉格泰姆曲集》出版,同年,一位白人出版商斯达克在枫叶俱乐部听到乔普林演奏的一首拉格泰姆乐曲,十分喜欢,就用50美元买下了它的版权,这首曲子,就是流传后世的《枫叶拉格》。对技巧要求很高的《枫叶拉格》是后世每位拉格泰姆音乐家必弹的名曲,为切分钢琴演奏开创了新纪元。斯达克和乔普林的合作也从这首曲子开始。在以后的几年间两人以高标准的要求选定曲目出版、发行了大批拉格泰姆音乐的杰作,斯达克由此成为当时美国最主要的拉格泰姆音乐出版商。 音轨 10 作曲 Burnett【美国】厄尼•伯内特 (1884年12月19日–1959年9月11日) /Parker 【美国】查理•帕克(1920年8月29日-1955年3月12日) 曲目 \'My Melancholy Baby\' 《我忧愁的宝贝》 这首曲子最早出现传播开来是1912年当然也有说法是1911年,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中的故事:这个曲子的原作曲者伯内特在一战期间受伤,失忆而且没有身份证明,结果在医院养伤的时候有人弹起这个曲子,他从病床上一下子坐起来,恢复了记忆:“那是我的歌!”——也许,多写点有辨识度的作品也许可以防痴呆。。。 为什么这边作者写了2个人的名字呢,因为这个曲子知名度特别高,多次出现在电影中,被改编很多回,其中的一个著名版本就是Parker主奏萨克斯的版本。查理•帕克是美国爵士乐比波普风格的代表人物了,天才萨克斯演奏家,他对其他演奏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此传奇 人物却因不断奔波演奏,毒瘾与酗酒,再加上家庭生活的沉重压力引发精神崩溃于1955年3月12日逝世,年仅34岁。 现在这个版本应该是收录在1950年帕克与爵士小号演奏家迪齐•吉莱斯皮(Dizzy Gillespie也是一个爵士乐传奇人物)合作的LP唱片专辑“Bird & Diz”中。 音轨 11 作曲 Davis 迈尔士•戴维斯【美国】(1926年5月26日—1991年9月28日)曲目 \'Boplicity\' (1949) 人称“黑暗王子”,是爵士乐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夸张一点的说法就是他凭借个人力量,几次改变了爵士乐的发展,彻底扭转了爵士乐的主流方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爵士乐巨人。在他刚刚出道的时候,他在Dizzy Gillespie的推荐下加入帕克的乐队,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号手,尽管很多帕克的bebop风格唱片他都有参与,但也因加入帕克的乐团染上毒瘾。但戴维斯没有重蹈帕克的覆辙,他后来成功戒毒,他的一生都在创新,参与缔造了Cool, Hard Bop, Modal, Fusion等曲风。 这个曲子收录在戴维斯一张专辑Birth of the cool内,录音年代是1949年。1948年夏天,Miles Davis找到另外8个乐手组成了一个爵士乐九重奏乐队,9月在纽约皇家鸟巢俱乐部(New York\'s Royal Roost)演出2周之后,一家唱片公司Capitol Records发现了他们并与之签约。1949年佢識咗Gil Evans、Gerry Mulligan还有John Lewis 几位乐手,最早他们都是bebop的乐手,但想要超过Dizzy Gillespie这类技巧高超的乐手非常难,于是他们慢慢尝试出一种新风格,1月《Birth of The Cool》唱片出炉,标志着爵士乐的一个新风格——冷爵士的诞生。 唱片中Cleo Henry是\"Boplicity\"的作者,其实就是戴维斯的笔名,其实这个曲子是戴维斯写的,由Gil Evans编配。因为戴维斯的母亲名字叫Cleota Henry Davis,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蓝调钢琴家,作品也许是献给母亲的,因为戴维斯没有其他作品再用过这个名字了。 音轨 12 作曲 Gershwin 【美国】格什温(1898年9月26日-1937年7月11日)曲目 \'The Man I Love\' 《我爱的男人》 格什温是著名的美国作曲家,他的《蓝色狂想曲》是他的代表作,在舞台方面他在百老汇很有成就,于是慢慢往严肃音乐靠拢,跟下面的伯恩斯坦正好相反,伯恩斯坦是从严肃音乐跨进了百老汇。他们的资料网上都很多,我就不多介绍了,友情提醒百度百科 不是很靠谱。最好还是自己买书借书,或者直接看英文的资料,相比之下wiki的内容比国内很多帖子靠谱。 这首歌曲最早是格什温兄弟(乔治作曲,哥哥作词,是一对黄金搭档)的政治讽刺音乐剧《疯姑娘》Lady Be Good(1924)里面的曲子,那时候名字不叫The man I Love 而是The girl I love但是正式演出的时候删除了,后来在1927年的时候改成了The man I love但看样子这个曲子同样不适合留在这个剧里,1928年还出现在齐格菲的歌舞秀《罗萨里》试演中。结果,这个曲子反倒是越来越流行,变成一首独立的创作歌曲了,而不是一首音乐剧歌曲。终于后来流行歌手Helen Morgan让这个曲子流行起来。有一套cd叫做\"Gershwin Performs Gershwin: Rare Recordings 1931-1935.\" 里面有格什温弹钢琴介绍The man I love的Helen Morgan与乐队的录音,amazon上有卖,非常好奇内容。 音轨 13 作曲 Bernstein 【美国】伯恩斯坦(1918年8月25日-1990年10月14日)曲目 West Side Story, \'Mambo\' 交响舞曲《西区故事》之《曼波舞曲》(1961) 《西区故事》(1957)也是美国家喻户晓的音乐剧,几乎每天都有一个美国中学在演出《西区故事》,改编的电影版(1961)也获得11项奥斯卡提名,10项获奖,其中里面的歌曲也被从流行音乐界到歌剧名伶所传唱,而里面的部分音乐也被伯恩斯坦改编为交响舞曲一组音乐,在音乐会上广受欢迎。 《西区故事》的主线很清晰,可以解释为现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只是对立的分别是波多黎各——拉美地区移民和同样在纽约西城区比较穷的欧洲移民的两个青少年帮派,两派人物在一次体育馆舞会中相遇,其中有挑衅也有吸引(男女主人公一见钟情),舞蹈在这个场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有好几段舞蹈,Manbo曼波舞曲是其中的一段,一种拉丁舞蹈,源自于古巴,但当时在美国也相当的流行。相对倒有了中性色彩,适用于两个帮派,一开始就由一段狂野的打击乐,让舞会一下子进入了高潮的气氛中。 音轨 14 作曲 Bernstein 【美国】伯恩斯坦(1918年8月25日-1990年10月14日)曲目 West Side Story, \'Somewhere\' 交响舞曲《西区故事》之《在某处》 somewhere无论是作为歌曲还是管弦乐曲都有这相当高的知名度,这是《西区故事》里面最为人熟知的旋律之一,抒情而优美,在音乐剧版中这段旋律出现过2次,一次是芭蕾舞场面,还有一次是最后男主人公死在女主人公怀里的时候。这段音乐的主题颇为悲剧性 ,两派互有伤亡之后,男女主人公只能在梦幻中的芭蕾里面寻找两人爱情的希望,希望有一个没有仇恨的地方。但是这种希望是无助的希望,终场男主人公中枪死去,希望彻底破灭。改编为交响舞曲之后,管弦乐队的丰富表现力,更好地表达了这段旋律的主题,显得更深沉,更宽泛。 ======================================================================================= 美国的多元文化催生了大学内的世界音乐课程 音轨 15 作曲 Ravi Shankar 【印度】拉维•香卡(1920年4月7日-至今)曲目 Raga Jogeshwari 《Jogeshwari拉格》 今年拉维•香卡已经过完了他91周岁的生日了,祝他老人家身体健康。(百度百科的脑残编辑者已经让他2000年去世后还在2005年演出呢)。拉维•香卡是印度著名的西塔琴演奏家,也是印度古典音乐作曲家(印度音乐也分为古典,流行,民间音乐这些类别,而且印度古典音乐的传统保持的想当完整)。他老人家因为成就太高了,几句话,这边就不废话了。1999年他被授予印度最高公民荣誉Bharat Ratna——这个代表了他在印度音乐界的地位,并获得三项格莱美奖——这代表因为他的原因,印度音乐在西方的认知度,他曾为电影配乐,他的女儿 Jogeshwari是孟买郊区的地名,raga拉格是印度古典音乐中非常重要的名词,简单的可以理解为旋律的程式,音符模式,是印度音乐创作演奏的基础,每一种拉格都有特殊的装饰音和音与音之间的滑动,拉格是在一定的框架内,允许即兴发挥的,真正的艺术家能创造出各种可能。拉格的类型跟地区有关,也跟特定的情绪,神明,季节,时辰有关系。因此音乐家学习一个拉格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即使是杰出的音乐家也会限制自己只演奏十几种拉格。 raga Jogeshwari这段音乐是Rageshree与Jog两种拉格的混合,而这2种拉格都是深夜演奏的拉格,所以Jogeshwari很可能也是一种深夜演奏的拉格。 音轨 16 作曲 Hua Yanjun (Abing) 【中国】华彦钧 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曲目 The Moon Reflected on the Second Springs 《二泉映月》 阿炳一生经历坎坷,时常随心创作一些曲目,也并没有名目,乡人称之为“依心曲”。1950年,当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教授为其录音时,众人商议以二泉映月为题为此曲命名。二泉之名来自于人称“天下第二泉”的无锡惠山泉水,这也是阿炳经常卖艺的地方。 但其实这个曲子的内容跟二泉没任何关系。就跟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 创作内容跟月光没有半点关系。另外,现代二胡演奏家跟阿炳当年的录音完全不是一个风格,现在的演奏过于煽情,颇为造作,真不知道他要是有机会听到现在的风格会有何感想。 音轨 17 作曲 Jewish Klezmer Music 犹太克莱兹默传统音乐 曲目 Fun Taschlich 《有趣的塔什里希》 Taschlich是犹太新年的一种庆祝活动,通常是新年第一天下午抛石头或面包碎入流水中,象征抛弃罪恶。克莱兹默是一种中东欧犹太人的传统音乐,用于婚礼以及其他的庆典中。 音轨 18 作曲 Anonymous 佚名 曲目 Islantic Call to Worship 伊斯兰礼拜音乐 音轨 19 作曲 People of Denpasar, Bali, Indonesia 印尼巴厘岛登巴萨人 曲目 Baris 《巴里斯舞》 Baris是印尼巴厘岛的一种传统战舞,舞蹈音乐由加美兰乐队演奏。 甘美兰/加美兰(Gamelan)是印度尼西亚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民族乐队,又以峇里歌词结束(劲爆音乐网)
复制本文链接专辑下载为劲爆软件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